| 放射科设备 |
| 超声科设备 |
| 手术室设备 |
| 检验科设备 |
| 实验室设备 |
| 理疗科设备 |
| 急救室设备 |
| 儿科设备 |
| 眼科设备 |
| 牙科设备 |
| 妇科男科设备 |
| 灭菌消毒设备 |
| 医用教学模型 |
| 美容仪器设备 |
| 家庭保健器具 |
| CR病床 推车 柜 |
| ABS病床轮椅 |
| 医用耗材 |
新闻中心
医疗器械临床前化学安全评估简介
医疗器械的临床前化学安全评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核心逻辑是:从原材料到成品,逐步识别、评估和控制所有潜在的化学风险。
评估顺序和方式遵循一个由宽到窄、由浅入深的原则。下图清晰地展示了这一整体评估流程与策略:
医疗器械临床前化学安全评估简介
第1步:原材料评估
这是化学安全评估的起点和基础,目标是了解构成医疗器械的基本化学材料的本质安全性。
评估方式:
供应商信息收集与确认:
化学组成: 准确的聚合物型号、添加剂(如增塑剂、抗氧化剂、稳定剂)清单及其含量。
合规性声明: 证明材料符合相关法规或药典(如USP <87>, <88>, EP 3.1)的声明。
生物学安全性数据: 供应商可能提供的已有毒理学测试报告(如ISO 10993系列测试报告)。
方式: 向原材料供应商索取详细的材料信息,包括:
目的: 建立材料的“身份档案”,并利用已有的安全数据作为评估基础。
化学表征: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用于确认材料的基本化学结构。
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 用于分析材料的热稳定性、结晶度和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材料中的挥发性/半挥发性及非挥发性有机物(如残留单体、添加剂)。
方式: 如果供应商信息不足,或需要独立验证,实验室会进行化学表征测试。
目的: 客观地揭示原材料中的化学成分,包括预期和非预期的物质。
风险评估:
方式: 将识别出的化学成分(尤其是已知有毒性的物质,如某些增塑剂、重金属、多环芳烃、亚硝胺等)与已知的毒理学数据库进行比较,评估其潜在风险。
目的: 判断原材料本身的化学组成是否安全,是否需要寻找更安全的替代品。
第2步:加工工艺评估
此阶段评估制造过程如何改变原材料,以及是否会引入新的化学风险。
评估方式:
工艺助剂识别:
脱模剂: 在注塑成型中使用。
清洁剂/消毒剂: 用于部件清洗。
粘合剂: 用于组件组装。
润滑剂: 用于注射器或导管等。
灭菌剂残留: 如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等。
方式: 详细审查生产工艺流程,识别所有使用的加工助剂,例如:
目的: 列出所有可能残留在最终产品上的外来化学物质清单。
化学变化分析:
聚合物降解: 高温加工可能导致聚合物链断裂,产生新的低分子量物质。
新物质生成: 如辐照灭菌可能产生新的降解产物。
方式: 评估加工条件(如高温、高压、辐射)是否会导致材料发生化学变化。
目的: 预测并识别因加工过程而新产生的化学物质。
清洁验证:
方式: 通过取样和化学分析(如TOC分析、特定残留物检测),验证清洁工艺能有效去除工艺助剂至安全水平。
目的: 确保工艺助剂不会以不安全水平残留于产品上。
第3步:可沥滤物与可浸出物评估
这是化学安全评估的核心和最关键的环节,评估在临床使用条件下,医疗器械中哪些化学物质会释放到患者体内。
重要概念区分:
可浸出物: 在加速实验室条件下(如极端溶剂、高温、长时间),从器械中提取出的化学物质。其研究目的是预测潜在的可沥滤物。
可沥滤物: 在正常的临床使用条件下,从器械中释放到患者或药液(如血液、注射液)中的化学物质。这是直接的风险评估对象。
评估方式:
可浸出物研究:
模拟浸提: 使用与产品接触的液体(如注射液、模拟体液)或在更严苛的条件下(如不同pH值的溶剂、高温、长时间)对最终产品或其代表性样品进行浸提。
全面分析: 利用高分辨率的分析技术(如GC-MS, LC-MS, LC-HRMS, ICP-MS)对浸提液进行未知物筛查和目标物定量。这被称为“基于风险的分析化学评估”。
方式:
目的: 建立一个全面的、可能从器械中沥滤出来的化学物质“候选清单”。
可沥滤物研究 / 毒理学风险评估:
实际使用条件浸提: 在模拟实际临床使用的条件下(如正确的温度、时间、介质)进行浸提,定量分析在E&E研究中识别的关键物质。
毒理学风险评估: 这是将化学数据转化为安全结论的关键一步。
识别: 确定检测到的每种可沥滤物是什么。
定量: 确定其从器械中释放的浓度或总量(如μg/device)。
评估: 查阅毒理学数据库(如通过ISO 10993-17, ICH M7指南),为每种物质建立安全的接触限值(如PDE - 允许日暴露量)。
结论: 比较“估计的患者暴露量”与“毒理学关注阈值”。如果暴露量远低于安全限值,则风险可接受;如果接近或超过,则风险不可接受。
方式:
目的: 最终证明器械在化学上是安全的,其释放的有害物质不会对患者造成不可接受的风险。
总结:顺序与逻辑
这个顺序是不可颠倒的,因为它遵循了风险管理的逻辑:
源头控制: 先确保原材料是安全的。
过程控制: 再确保加工工艺不会引入不可控的风险。
终点验证: 最后通过可沥滤物研究来验证,尽管前两步都做得很好,但在最苛刻的临床使用条件下,最终产品是否真的安全。
整个评估过程都遵循ISO 10993(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特别是ISO 10993-18:2020《材料的化学表征》 和ISO 10993-17:2023《可沥滤物允许限量的建立》,这两个标准为上述流程提供了详细的框架和方法学指导。
本文由广州佳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佛山浩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联合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