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射科设备 |
| 超声科设备 |
| 手术室设备 |
| 检验科设备 |
| 实验室设备 |
| 理疗科设备 |
| 急救室设备 |
| 儿科设备 |
| 眼科设备 |
| 牙科设备 |
| 妇科男科设备 |
| 灭菌消毒设备 |
| 医用教学模型 |
| 美容仪器设备 |
| 家庭保健器具 |
| CR病床 推车 柜 |
| ABS病床轮椅 |
| 医用耗材 |
新闻中心
医用射线防护喷剂研发实验要求与主要风险
本文适用于按照第Ⅱ类医疗器械管理的医用射线防护喷剂。
医用射线防护喷剂的结构组成
申报产品含超氧化物歧化酶成分、稳定剂成分、保湿成分、防腐成分、溶剂等。产品中主要成分为超氧化物歧化酶配有带喷雾泵的包装瓶,所含成分不应具有药理学作用。产品通常为冻干粉型或溶液型,开封后多次使用或一次性使用,非无菌形式或无菌形式开展。
冻干粉型:产品由A、B瓶组成,超氧化物歧化酶、稳定剂以冻干粉形式存在于可加盖喷雾泵的A瓶中,其他辅料以水溶液形式存在于加盖的B瓶。
溶液型:超氧化物歧化酶、稳定剂、保湿剂、溶剂等形成喷雾溶液,装入带喷雾泵的包装瓶。
医用射线防护喷剂产品的主要风险
危险(源)
可预见的事件序列
危险(源)的形成因素
可能的后果
生物学危险(源)
生物污染
生产环境控制不好。包装破损或使用时不规范造成生物污染;产品没有达到无菌或微生物指标的要求;开封后多次使用的产品未按开封后稳定性要求使用。
引起交叉感染。
不正确的配方(化学成分)
未按照工艺要求配料。
降低射线防护有效性。
加工工艺
加工工艺控制不严格,后处理工艺控制不严格。
引入有害物质,引起患者感染或造成毒性危害。
环境污染
生产环境污染产品,如外来的粉尘、微生物、其他杂质等。
引起交叉感染。
储存(如温度、湿度)或运行偏离预定的环境条件。
产品老化、无菌有效期缩短或开封后性能不能达到使用要求。
生物相容性
采用不合格原辅材料。
引起使用者接触部位的过敏或刺激。
操作危险(源)
由不熟练/未经培训的人员使用
操作不熟练、操作失误。
无法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导致无法达到满意的使用效果。
使用产品时未按照说明书中操作方法使用
错误操作过程中未全覆盖需防护的皮肤或粘膜组织。
无法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导致无法达到满意的使用效果。
忽视说明书中禁忌证、警示信息等内容
使用过程中出现过敏或刺激;超出产品的最长使用时间;开封后多次使用的产品再次使用前,未经过充分有效的验证、未按开封后稳定性要求使用、未在规定时间内使用。
引起使用者接触部位的过敏或刺激。
在限定环境下未正确选用合适的产品。
引起交叉感染。
信息危险(源)
不正确的标签
标记错误或不清晰、不全面,没有按照要求标记。
错误使用;储存错误;产品辨别错误。
不正确的说明书;说明书上的注意事项、禁忌证不全
缺少详细的使用方法、必要的警告说明;使用前未检查产品及其包装状态;未标示使用后的处理方法(如一次性使用产品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开封后多次使用的产品应注明推荐开封后储存条件或使用时间、使用要求);未正确区分一次性使用产品和开封后多次使用产品。
错误操作;无法保证使用安全有效性。
对医疗器械寿命终止缺少适当的决定
未标识产品有效期或开封后效期(如适用)。
使用超出有效期的产品或超出最长开封稳定性时间的产品,或因成分性能变化而导致无法达到满意的使用效果;或引起交叉感染。
不适当的产品包装(产品污染和/或降低性能)
生产、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导致包装破损;包装封口不严密;包装材料选择不适当;使用前未检查产品包装密封状态。
产品使用效果和有效期无法得到保证。
一次性使用产品重复使用时危害性警告不适当
一次性使用产品的标识不全或不易识别。
引起交叉感染。
开封后多次使用产品使用时危害性警告不适当
开封后多次使用产品,未说明保证产品开封稳定性的储存条件、没有标识推荐再次使用的操作方法和要求;开封后多次使用产品的标识不全或不易识别。
达不到使用效果使用效果,引起交叉感染。
由于废物和/或医疗器械处置的污染
使用后的产品没有按照要求销毁。
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细菌的交叉感染。
医用射线防护喷剂的主要性能指标
申报产品的性能指标建议包含以下几点(包括但不限于此):外观、装量、冻干粉剂的复溶性(如适用)、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化学性能(如酸碱度、重金属等)、微生物指标(或无菌),配合使用的喷瓶(如每喷量、总喷次数等)及其它附件应制定相应要求等。开发者如宣称其他技术参数和功能,应在产品技术要求中予以规定,符合《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的相关法规要求。
医用射线防护喷剂的主要研究要求
1原材料控制
说明原材料的选择依据,明确产品的起始材料,列明产品生产过程中由起始材料至终产品所需全部材料(包括添加剂、助剂、包材等)的基本信息,如部件、化学名称、商品名/材料代号、化学结构式/分子式、供应商、生产商、符合的标准等。产品组成材料可以列表的形式,并明确各组分比例及其确定依据。
说明原材料的功能特点或选择依据。需明确原材料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来源、含量、活性、纯度、效期、生产工艺(如适用)及有效减轻放射损伤的依据。
原材料应具有稳定的供货渠道以保证产品质量,需开展所用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检验验证报告研究。
如遇到供应商声明因涉及机密等原因无法开展研究的,建议通过供应商医疗器械主文档登记的方式解决,或采用相关能够固化该信息的描述,如供应商固定的牌号/商品名。
对于首次应用于医疗器械的新材料,应开展该材料适合用于产品预期用途的相关研究等。
2产品性能研究
在产品性能研究的部分中,应明确列出此类产品具体的有效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开展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医用射线防护效果的研究。建议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动物试验模型,说明防护医用射线的类型及其辐射剂量区间,评价标准应涵盖产品减轻对皮肤、粘膜组织的损伤程度,以及对皮肤、粘膜组织损伤的具体评测,评价指标应客观可测。
配合使用的附件(如喷瓶等)应制定相应要求,考虑附件与产品的适宜性等。
3生物学特性研究
按照GB/T 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的通知》要求开展生物相容性评价,资料应当包括:
3.1生物相容性评价的依据、项目和方法。
3.2产品所用材料的描述及与人体接触的性质和时间。
3.3实施或豁免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
3.4对于现有数据或试验结果的评价。
开发者如进行生物学试验,应按GB/T 16886.1选择适用的试验项目,试验项目的选择应结合产品预期接触的部位以及产品累积使用的接触时间,根据现行版GB/T 16886.1,建议至少考虑细胞毒性、致敏反应、刺激或皮内反应等。
若开展申报产品与市售产品的等同性比较的方式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应按照《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的通知》要求进行评价,应开展资料证明申报产品与已上市产品具有等同性研究。
若无法证明申报产品与已上市产品的等同性,可按照GB/T 16886.1的要求开展申报产品生物相容性试验予以评价。
4生物安全性研究(如适用)
超氧化物歧化酶可能来源于动物,对于含有动物源性材料成分的产品,需明确动物地理来源、动物种类、取材部位等,参照《动物源性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2017年修订版)》开展产品生物安全性研究。
5.灭菌工艺研究
医用射线防护喷剂通常为非无菌开展研究。超氧化物歧化酶通常不耐受湿热灭菌,环氧乙烷不适于液体产品灭菌。如以无菌形式开展研究,开展产品对灭菌工艺耐受性的支持性资料研究。
5.1灭菌研究:可参考GB 18280《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辐射》、YY/T 0567《医疗保健产品的无菌加工》系列标准等,开展产品包装及灭菌方法选择的依据研究,经过确认并进行常规控制,并应开展以下方面的确认:
5.1.1产品与灭菌过程的适应性:应考察灭菌/灭菌方法等工艺过程对于产品的影响。
5.1.2包装与灭菌过程的适应性。
5.1.3应明确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和无菌保证水平(SAL),并开展灭菌确认研究。无菌保证水平(SAL)应达到10-6。
6产品稳定性研究
6.1产品有效期
应开展产品有效期研究,证明在有效期内,产品可以保持性能功能满足使用要求。开发者需在试验方案中设定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判定标准。检测项目包括产品自身性能检测和包装系统性能检测两方面。考察产品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通过稳定性试验确定产品的有效期,重点关注产品有效期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稳定性,为产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开展科学依据研究。实时稳定性试验结果是验证产品有效期的直接证据。当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与其不一致时,应以实时稳定性试验结果为准。稳定性试验所用样品的包装应与拟上市产品一致。
对于非无菌形式开展产品研究,若开封后可以多次使用,应对其开封后稳定性进行研究,冻干型产品还需考察复配后冻干粉的复溶性。为确认产品开封后,在实际使用环境下,经过一段时期仍然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的最长存放时间,建议通过分析评价后选择合适的检测项目(如微生物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开展研究。
6.2产品包装完整性
可依据GB/T 19633系列标准等,开展产品的包装验证报告研究,可同时开展老化试验后产品的包装性能验证研究。
6.3运输稳定性研究
模拟运输试验可根据GB/T 4857《包装 包装运输件》系列标准进行,开展产品的包装运输验证研究,一般应包括以下试验:
6.3.1跌落试验:参照GB/T 4857.5《包装 运输包装件 跌落试验方法》等标准进行跌落试验的设计实施。通过进行跌落试验,评定运输包装件在受到垂直冲击时的耐冲击强度及包装对内装物的保护能力。
6.3.2堆码试验:参照GB/T 4857.3《包装 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 第3部分:静载荷堆码试验方法》等标准进行堆码试验的设计实施。通过进行堆码试验,评定运输包装件和单元货物在堆码时的耐压强度或内装物的保护能力。
6.3.3运输试验:确认最终的包装条件(包括内包装与外包装),模拟运输工具、运输时间和运输条件,验证运输过程中的包装完整性。
6.3.4包装与灭菌方式的适应性:对无菌产品包装进行灭菌之后,观察其外观及性能是否发生变化。
开发者应开展最终成品包装的初始完整性和维持完整性的验证资料研究。对于在加速稳定性试验中可能导致产品变性而不适于选择加速稳定性试验研究其包装的情况,应以实时稳定性试验进行验证。
本文由广州佳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佛山浩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联合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