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射科设备 |
| 超声科设备 |
| 手术室设备 |
| 检验科设备 |
| 实验室设备 |
| 理疗科设备 |
| 急救室设备 |
| 儿科设备 |
| 眼科设备 |
| 牙科设备 |
| 妇科男科设备 |
| 灭菌消毒设备 |
| 医用教学模型 |
| 美容仪器设备 |
| 家庭保健器具 |
| CR病床 推车 柜 |
| ABS病床轮椅 |
| 医用耗材 |
新闻中心
COA2025:全球首个骨折复位机器人
2025年11月12-16日,第二十四届中华医学会骨科学术会议(COA)在天津举行。
作为国内骨科领域最重要的年度学术场景之一,今年的 COA 显示出一个愈发明确的方向:骨折复位机器人正从边缘探索,进入创伤外科的体系化讨论。
无论是复杂骨盆骨折,还是股骨、胫骨、肱骨等长骨的闭合复位与内固定,这些长期依赖经验、影像判断与术者手感的高难度场景,正在被重新审视。
核心原因在于:
骨盆:结构高度复杂、个体差异大、暴露困难,并发症风险极高;
长骨:复位精度直接影响对位、对线、负重功能,并天然适配闭合路径与微创钢板固定(MIPPO)。
当手术机器人从“脊柱/关节”走向更细分、更复杂且更需要标准化的创伤领域,复位这一环节的战略意义正在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球首个把“骨折复位”做成可落地产品并完成注册的团队,罗森博特在本届 COA 的一系列动作尤其受关注,其中最关键的一项,是其与香港中文大学达成战略合作。
# 为什么是这两家机构走到了一起?
如果只看“战略合作”四个字,很难判断其分量。但将视角回到双方多年的发展路径,逻辑就变得清晰。
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亚洲最强的临床与学术体系之一
港中大长期专注三件事:
将复杂问题拆分,用循证路径建立手术标准;
把临床经验沉淀为可推广的术式体系;
培养能理解技术、能推动学术的年轻骨科力量。
他们的工作不仅是“做手术”,而是在构建创伤骨科的知识结构。
罗森博特:把“最难的场景”真正变成可执行的技术路径
罗森博特过去几年几乎将所有研发资源投入在最具挑战的场景——骨盆骨折复位。
原因简单但关键:
依赖经验极重;
对体力、协作要求极高;
1–2 mm 的偏差就可能改变长期功能。
罗森博特团队常年待在手术室,看医生如何判断旋转、如何控制牵引、如何在有限透视下决定操作,再把这些背后的隐性规律拆成模型、算法与流程。
他们在回答的问题是:
什么样的技术能让医生在最危险的 30 分钟里更稳、更可控?
由此再看这次合作:
一方是深耕临床与学术体系的港中大;
一方是在最难场景里把技术链路做扎实的罗森博特。
两者相遇,是方向上的必然。
# 从骨盆骨折复位这个“最难点”,看见罗森博特的底气
骨盆骨折之所以被称为“硬骨头”,并不止因为解剖复杂,而是它几乎调动医生全部能力:影像理解、力学判断、旋转识别、并发症预估、团队协作……
而且患者往往伴随出血、神经牵拉、组织损伤,是对临床体系的全面考验。
在这样一个高难、变化多、风险大的场景里,罗森博特的路径显得尤为务实:
让术前 CT/MRI 成为可信赖的三维基础;
在狭窄角度下保持 0.5–1 mm 的导航追踪稳定性;
让机械臂的每次发力都既“够得着,又不越界”;
将经验化步骤拆为年轻医生也能掌握的 SOP;
最终把复位从“依赖高手”转为“依托系统”。
这些听起来是工程语言,但放进真实手术,其对应的是更少透视、更短手术时间、更稳的复位、更小的创伤、更可靠的预后。
截至目前,罗森博特的复位机器人已在37家医院开展临床使用,完成600余例骨盆与长骨复位手术。
其中积水潭医院 200 余例真实病例尤其关键,数据呈现出趋势性改善:
复位误差约 1.2 mm
透视减少约 30%
手术时长减少约 20%
并发症明显下降
高龄患者的术式选择空间扩大
这些数据,说明这项技术“正在”改变临床决策。
# 一家企业真正的实力,不在产品数量,而在能否搭出“链路”
如果把罗森博特这些年的产品拼在一起,会发现它的扩展路径并不是传统意义的“丰富产品线”,而是补齐骨科机器人所需的关键基础设施:
万相®骨科手术机器人:从骨盆复位开始,攻破最难点
灯塔®小型化机器人:解决可及性
天工®机械臂:提供更大范围的稳定执行能力
擎天®电控牵引架:让力学控制这一核心环节更加可靠
表面上看是产品多点发力,本质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工程链路。
对于大型临床中心来说,他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可持续的系统”,而非单点设备。
# 合作将走向哪里?更像一个“体系共建”模型
从双方近期的动作来看,这次合作不是停留在讨论层面,而是已经对准了明确的结合点。
技术研发:共同推演,而非线性分工
港中大长期深耕解剖、生物力学、术式创新;罗森博特擅长将临床逻辑转为模型、算法与执行体系。合作后,研发将从“医生提需求、工程师实现”走向更前置的共同推演。
临床验证:从单中心迈向多中心循证
随着机器人进入更多医院,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循证研究会越来越关键。港中大体系化的临床研究能力,将为罗森博特既有病例队列增加深度和广度。
人才培养:医工双向理解的体系
未来骨科智能化需要的不是单纯的“熟练术者”,而是能理解技术原理与手术逻辑的新型人才。双方的结合将探索这一培养路径。
学术交流:从双边合作,走向开放网络
最终目标不是“双方合作”,而是构建一个更开放的、多中心参与的学术网络,加速行业对复位路径与机器人术式的共识形成。
# 结语
将这次合作放回更长的时间线,它指向的是骨科机器人下一阶段的核心趋势。
罗森博特在骨盆与长骨复位场景中构建的工程链路,让技术有了可以信赖的底座;香港中文大学长期沉淀的临床研究、术式体系与教学能力,则决定了这些链路能否转化为标准、共识与行业能力。
当工程体系与临床体系通过这样的合作重新被串联,骨科智能化的路径也变得清晰:从单点创新走向系统进化;从产品竞争走向证据与协同;从设备升级走向临床路径重塑。
在 COA 这样的节点完成携手,意义不在仪式,而在它为行业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方向:让技术沿着真实临床问题生长,让标准在可验证的基础上建立,让下一代医生在更稳固的体系里掌握未来的术式。
这或许才是值得被记录的部分。
本文由广州佳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佛山浩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联合编辑
下一篇: 迈瑞推出全身无线手持超声TE Air e5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