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设备 |
超声科设备 |
手术室设备 |
检验科设备 |
实验室设备 |
理疗科设备 |
急救室设备 |
儿科设备 |
眼科设备 |
牙科设备 |
妇科男科设备 |
灭菌消毒设备 |
医用教学模型 |
美容仪器设备 |
家庭保健器具 |
CR病床 推车 柜 |
ABS病床轮椅 |
医用耗材 |
新闻中心
成都医价大调整!民营医院院长必看的3大影响与破局
成都率先启动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试点,但这绝不是"地方政策"!背后是国家深化医改的"大棋盘",6月起,全国多地已陆续跟进,未来3年,这场"价格重构"将覆盖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咱这事儿看起来是公立的事儿,但对咱们民营医院的影响可不小。到底咋调?为啥调?咱们该咋应对?今天就以成都价格调整举例一条一条说清楚。
第一句:成都这轮调价,核心就俩字:"纠偏"!
先给大家划重点:这次调整总共涉及296项医疗服务价格,其中275项是调增,21项是调减。
为啥这么调?官方说得明白:体现技术劳务价值,挤掉"设备物耗"的水分。简单说就是--
调增的275项:大多是"靠医生手艺吃饭"的项目,比如综合医疗服务(护理、麻醉)、经血管介入诊疗(心脏支架这类)、手术治疗(复杂手术)、中医理疗(推拿、针灸),还有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这些项目以前价格偏低,现在要"补回来"。
调减的21项:主要是"靠设备花钱多"的项目,比如放射检查(CT、核磁)、部分手术治疗(可能依赖高值耗材的),之前价格偏高,现在要"降下来"。
划重点:这不是"随便调",是国家深化医改的一步棋--让医生的技术更值钱,让"机器检查"别再"坐地起价",让患者看病更合理、更明白。
第二句:对咱们民营医院,这3个影响必须提前知道!
政策6月30日就施行,范围是成都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除了省管和部队医院)。这对咱们民营医院的影响,主要在3个方面:
第一,患者可能"分流",但别慌!
公立的手术费、中医理疗费涨了,比如原来5000块的手术可能涨到6000;但CT、核磁这些检查费降了,比如原来800块的CT可能降到600。患者会怎么选?
-怕疼、怕麻烦的患者可能还是会去公立做手术(毕竟技术成熟);
-但做检查、做理疗的患者可能犹豫--"公立检查便宜了,但排队久;民营检查贵点,但不用等。"这时候,咱们的服务效率、就医体验就成了关键。
第二,别盲目"跟风降价",技术劳务类项目才是咱们的"优势区"!
有些院长可能会想:"公立手术费涨了,咱们也跟着涨?"别急!咱们民营的优势从来不是"和公立拼设备、拼价格",而是"拼服务、拼灵活"。
比如,公立的手术费涨了,但患者可能更在意"术后康复"--咱们可以把中医理疗、康复训练这些调增的项目包装成"术后快速恢复套餐",用更贴心的服务、更短的等待时间,把患者留下来。
第三,检查类项目别"硬扛",转型"服务+技术"更划算!
公立的CT、核磁降价了,咱们如果还靠"检查费赚钱",压力会越来越大。但换个思路:检查是"流量入口",不是"利润核心"。比如,患者来做CT,咱们可以同步推个"影像解读+健康建议"的增值服务;或者和公立形成互补--公立做基础检查,咱们做"精诊断+后续干预",把"检查流量"变成"服务收入"。
第三句:应对策略就3条,早调整早受益!
说了影响,咱也得给解决方案。总结下来就3句话:
1. 先"摸家底":看看自己医院的收入结构!
现在就查查账--手术费、治疗费、检查费各占多少比例?如果检查费占比高(比如超过30%),得赶紧调整;如果技术劳务类(手术、理疗、护理)占比低,得想办法提升。
2. 再"补短板":把患者"要的"和咱们"能给的"对上!
患者现在烦啥?排队久、沟通少、体验差。咱们可以:
推出"检查快速通道"(比如私立CT不用等3天,加快出结果的速度);
做"治疗+康复"打包服务(比如做完手术,直接在咱们这儿做中医理疗,价格透明、服务贴心);
把"技术劳务"包装成"高端服务"(比如专家亲诊手术、一对一康复指导),用"服务溢价"对冲价格压力。
3. "抓机会":公立调价,咱们"补位"!
公立的手术费涨了,部分患者可能觉得"贵";公立的检查费降了,部分患者可能觉得"没必要跑大医院"。这时候,咱们可以:
针对"怕贵"的患者,推"平价手术套餐"(比如和公立同品质,但服务更灵活);
针对"怕麻烦"的患者,推"一站式检查+诊断"(不用东奔西跑,在咱们这儿全搞定)。
想和各位院长说: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不是"公立的狂欢,民营的危机",而是整个行业"回归价值"的信号--靠设备、靠检查赚钱的时代在过去,靠技术、靠服务赚钱的时代在现在。
本文由广州佳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佛山浩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联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