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设备 |
超声科设备 |
手术室设备 |
检验科设备 |
实验室设备 |
理疗科设备 |
急救室设备 |
儿科设备 |
眼科设备 |
牙科设备 |
妇科男科设备 |
灭菌消毒设备 |
医用教学模型 |
美容仪器设备 |
家庭保健器具 |
CR病床 推车 柜 |
ABS病床轮椅 |
医用耗材 |
新闻中心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资料编写全解析
医疗器械关乎生命健康,重要性不言而喻,稍有差池便可能危害健康。在法规标准框架下,风险管理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产品风险分析资料是注册申报必备技术文件。风险管理贯穿医疗器械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等全生命周期,是保障其质量与安全的核心防线。
一. 风险管理计划
1.全生命周期覆盖
风险管理计划需将医疗器械的全生命周期纳入其中,从最初的设计开发阶段,就需考虑到产品的预期用途、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等核心要素,为后续的风险识别筑牢根基。在生产阶段,严格把控生产环境、原材料质量与生产工艺,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流通环节中,关注运输条件、储存环境对产品的潜在影响。而在使用阶段,深入了解用户的操作习惯、使用场景,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2.人员职责明确
研发人员需凭借专业知识,优化产品设计,降低潜在风险。质量管理人员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风险控制措施得以有效执行。临床专家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实际使用场景出发,为风险评估提供宝贵的临床视角。
3.风险接受准则
风险可接受标准的确定。通常,需综合考量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可能造成的严重程度。通过构建风险矩阵,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等级,如高、中、低。对于高风险,必须采取果断且有效的措施,使其降低至可接受范围;中风险则需密切关注与适当控制;低风险也不可掉以轻心,仍需持续监测。
4.措施与验证
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需制定详细且可行的方案,明确具体步骤、责任人和时间节点。对于高风险的控制,可能涉及对产品设计的重大变更;对于中风险,可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加强质量检测来实现。措施实施后,验证环节必不可少。可采用模拟实验、实际测试等方法,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估。
5.评审活动规划
风险管理评审如同定期的全面体检,能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与漏洞。在关键节点,如设计开发完成、生产工艺变更、产品上市前等,都需进行严格评审。不断优化风险管理流程,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6.生产及售后信息收集
生产和生产后信息,是持续优化风险管理的宝贵资源。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如次品率、故障类型等,能直接反映出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售后的用户反馈、不良事件报告等,更是为发现潜在风险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 风险分析与评价
1.器械基本情况阐述
在进行风险分析时,对医疗器械基本情况的精准描述。结构组成、预期用途、管理类别、包装方式、有效期、工作原理、禁忌证等等。这些详细信息,为后续风险识别提供了关键线索。
2.预期用途与误使用考虑
预期用途的考量需全方位展开。从适应证、患者群体、使用者、使用环境、与人体接触的部位、工作原理等方面考量。
而对于可合理预见的误使用,医疗器械需格外警惕。患者操作不当,导致感染风险;或者试纸保存不当,受潮、过期,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为预防此类风险,在产品设计时,可增加操作引导提示,用醒目字体强调;同时,对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培训,提高正确使用的认知 。
3.安全特性识别
识别与安全有关的特性至关重要。依据 YY/T 1437-2023 附录 A 的清单,以一款输液泵为例,需关注其流速准确性,若流速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如过快可能引发急性心衰,过慢则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还需考虑其电气安全性能,防止漏电对患者与医护人员造成电击伤害。此外,输液泵的堵塞报警功能是否灵敏也至关重要,若堵塞不能及时报警,会导致输液中断,延误治疗。严格把控与测试,确保产品安全可靠。
4.危险及危险情况梳理
危险是引发伤害的源头,常见的如如:电、运动部件、锐器、传染性微生物、有毒化学品、高温、辐射等等。
5.风险估计与评价方法
风险估计与评价是风险分析的核心环节。通常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可将风险发生概率分为极低、低、中、高、极高五个等级,严重程度也分为轻微、较小、中等、严重、灾难性五个等级。通过构建风险矩阵,将不同的危险情况对应到矩阵中,确定风险等级 。
三. 风险控制
1. 设计开发控制
在设计开发层面,诸多措施可从根本上降低风险。以手术器械为例,对于锋利的手术刀,可在刀身添加自动回缩防护装置,当手术操作完成,刀刃自动回缩至安全套内,避免医护人员在术后整理器械时被意外割伤。在医疗设备中,如大型影像设备,可设计开门断电保护机制,当设备外盖被打开时,自动切断电源,防止内部高压部件对维修人员造成电击伤害 。此外,在产品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原理,优化设备的操作界面与流程,能减少因操作复杂导致的人为失误风险。
2. 制造环节把控
制造环节的风险控制对保障医疗器械质量至关重要。严格控制生产环境是关键,通过空气净化系统过滤尘埃粒子与微生物,控制温度与湿度在适宜范围,防止因环境因素导致产品污染。
先进的生产设备也是降低风险的有力手段。高精度的加工设备能确保零部件的尺寸精度与质量稳定性,减少因加工误差导致的产品性能问题。自动化生产设备可降低人为操作的不确定性,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一致性。
3.信息警示告知
当其他风险控制手段无法完全消除风险时,信息警示告知便成为重要的补充防线。在医疗器械的标签、说明书上,需以醒目、易懂的方式呈现警告标识与注意事项。
4.方案评审与验证
风险控制方案制定后,需组织多领域专业人员进行评审。评审团队应包括研发、质量、生产、临床等相关人员,从不同角度对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全面性进行评估。
方案实施后,验证环节不可或缺。通过模拟实验、实际测试、临床试用等方式,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验证。
四. 剩余风险评价
在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后,剩余风险评价成为确保医疗器械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依据风险接受性准则,对采取措施后残留的风险进行再一次系统、全面的评估 。
若经评价,剩余风险仍不可接受,企业需进一步深入剖析原因,制定更为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五. 综合剩余风险评价
综合剩余风险并非单个剩余风险简单相加,其可接受性准则不同于单个风险。不同类型剩余风险相互交织,会引发复杂情况。例如含电子元件与机械部件的医疗设备,二者剩余风险相互干扰,使评估难度大增。
因此,综合剩余风险评价极具挑战,需资深专业人员担纲。必要时引入应用专家,他们从实际使用与临床反馈出发提供视角。经多轮严谨分析、深入讨论与科学评估,才能做出准确可靠的判断。
六. 风险管理评审
医疗器械上市放行前,风险管理评审如 “毕业大考”,全面审查产品风险管理执行情况。评审涵盖多关键维度:一是风险管理计划实施,各环节对照核查,如新型超声诊断设备;二是综合剩余风险可接受性,确保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像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三是建立生产及售后信息收集评审方法,如某企业售后反馈系统。通过全面严格评审,管控各环节风险,医疗器械才能安全上市。
七. 生产和生产后活动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中,生产和生产后阶段至关重要。生产阶段,企业要建立严密监控体系,把控原材料、控制工艺参数、维护设备、管理环境,确保产品质量。生产后,需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信息,像某血糖仪因反馈发现试纸问题。收集后,专业团队细致评审,若发现风险,迅速采取召回等改进措施。各阶段紧密相连,只有全生命周期持续风险管理,企业才能立足,为医疗健康提供可靠产品。
小结
医疗器械注册申报中的风险管理资料编写,是一项系统且严谨的工程,它涵盖了从风险管理计划的精心策划,到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细致入微,从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到剩余风险评价的持续优化,从受益 - 风险分析的谨慎权衡,到综合剩余风险评价的全面考量,从风险管理评审的严格把关,到生产和生产后活动的持续跟踪 。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如同精密的齿轮,共同推动着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
本文由广州佳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佛山浩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联合编辑